華為否認在財政上受到中國政府的特別優待

華爾街日報聲稱華為從政府那裡得到了多達 750 億美元的財政支持。


華為在不少西方國家之所以會面臨巨大的發展阻力,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與中國政府間屢屢被外界質疑的關係。儘管官方一直在強調自己的「清白」,但是收效甚微,至今為止仍有很多人會將兩者視為一體。比如說華爾街日報,日前就刊文直指是「政府支持鋪就了華為全球崛起之路」。他們聲稱自己在分析了「大量公開資料」後,發現中國政府過去多年對華為的扶持力度「高達 750 億美元」。在如此堅強後盾的支持下,華為才得以在爭取業務時「提供慷慨的融資條款以及比競爭對手低 30% 左右的價格」。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這些「財政支持」中包括了 460 億美元的國家銀行貸款授信、250 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稅收減免、20 億美元的土地購買優惠以及 16 億美元的政府撥款。不光如此,他們還指出中國政府會出手幫助華為爭取客戶。其得到的一份法院資料顯示,中國進出口銀行曾以幾乎無利息的形式為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 1.25 億美元的 20 年期貸款,條件就是對方跳過常規的競價招標,直接將業務合同簽給華為。對於這篇報導,華為第一時間給出了回應:「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是基於錯誤的資訊和混亂的邏輯,無視華為過去三十多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和十九萬員工以客戶為中心的長期艱苦奮鬥,選擇性地對華為的成功進行任意揣測。華為不得不質疑華爾街日報做為一家專業媒體的動機和目的,並將保留採取法律措施維護自己聲譽的權利。」

從某種程度上說,華爾街日報對「財政支持」的定義確實是值得商榷的。畢竟裡面包含了大部分貸款授信,而且一些稅務、購地方面的優惠,不光是華為或者中國本地科技企業,連外國公司也能享受很多。實際上在華為的聲明中,也的確沒有特意對「750 億」這個數字進行反駁。其更多是在強調自己和其它國內外科技公司一樣「享受了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待遇」。華為的營運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及外部融資而不是政府補貼」,過去十年「自身經營積累佔比接近 90%」。

另外他們還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對技術研發的大量投入,據稱過去三十多年來華為都堅持將「銷售收入的 10% 至 15% 投入到研發」,過去十年累計投入約 730 億美元,單 2018 年的研發費用就高達 150 億美元。在 2009 年到 2019 年之間,為了能領跑 5G 其更是陸續投資超過 40 億美元,這個數字也「超過了歐美國家主要設備供應商 5G 研發投資的總和」。而對於中國政府真正為支持技術研究提供的補貼,華為稱其獲得的金額在過去十年累計起來都沒有達到「收入的 0.3%」。

所以說到底,華為還是想要推翻將其和中國政府綑綁在一起的論調,畢竟這是他們長久以來最不希望給人留下的印象。但這些年的趨勢,已經逐漸在向華為、西方分別自說自話的方向發展,目前來說感覺是很難看到有轉變的希望啦...

來源: WSJ (1), (2), Huawei

經由: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