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R III 在台登場,建議售價 NT$99,980(更新:動手玩)

12 月 6 日正式上市。

讓我們搞不太清楚產品定位的 Sony A7R III / A7R3 / α7R III 全片幅無反相機,現在也已經正式在台灣登場,同時也公布了本地的上市資訊。Sony A7R III 預計將會在 12 月 6 日開賣,建議售價則是出乎小編意料地微幅成長到了 NT$99,980 / HK$26,990 -- 算是勉強守住了 10 萬台幣內的區間。新鏡 FE 24-105mm F4 G OSS 的價格則為 NT$41,980。今天 Sony 還在現場宣佈了 FE 400mm F2.8 GM OSS 預計在 2018 年夏天登場的消息。

更多關於 A7R III 的詳細規格可以參考我們的發表介紹文,動手玩與更多的訪談報導請繼續往下看。

這部追求畫質(Resolution)的無反新機,畫素維持在 42.4MP 但導入了感光元件畫素位移連拍四張的畫素合成技術(但要透過電腦進行圖片合成),規格上主要進化在於對焦點來到 399 點相位 / 425 點對比對焦點,並改進導入了 A9 的對焦演算法。

圖、多張疊圖拍攝為避免偏移必須上腳架,且僅能在電腦中合成。


有意思的是,Sony 在這部跳過 A7 III 的 R 系列新機上,提供了許多「雙倍」的增進 -- 在電池、記憶卡槽,甚至USB(!?)也都變成兩倍。Sony 直接在 A7R III 上給了使用者 USB-C 與 microUSB 雙連接埠;電池則是採用了 A9 上兩倍電量的 Z 型電池;雙記憶卡槽也正式來到了 A7 系列上並支援 UHS-II(僅支援 1 卡槽)。功能方面雖然跟 A9 一樣都少了 Play Memories app 的功能,但新增了 Wi-Fi 的 FTP 傳輸支援。



其餘規格方面,Sony 將 A7R 系列的動態範圍提升到了 15 格的境界,並且支援 HDR 影片的 4K 影片錄製 -- Super35 是以 5K 畫質紀錄再降到 4K,並且支援 A9 上所沒有的 SLog 規格。此外,A7RM3 支援螢幕觸控對焦,最厲害的是,它的連拍規格是機械快門 / 電子靜音快門都有支援到最高 10fps。

是說,結果定位較高的 A9 卻只有 5.5fps 機械快門,也沒 Slog?算了... 別糾結於 Sony 的定位了,因為小編真心不懂。然而連拍無黑屏的規格則是依然只有 A9 與 A6500 可以實現,在 A7RM3 上則是在 H+ 連拍時不會感受到明顯的黑畫面時間;在約莫 8fps 的 H 連拍時,就可以在連拍的間隔明顯看到螢幕有黑畫面出現。


簡單動手玩 A7RM3,手感方面個人覺得還是略輸 A9,感覺後者比較紮實 -- 操作更不用說了,雖然新增了便利改變對焦點的小搖桿,但僅有一個機頂轉盤的 A7RM3,還是有很多功能必須進入螢幕選單中選擇。好在,A7RM3 也有「我的選單」功能,所以一些比較常用到的選項,你也可以整理到此,就不用一個個慢慢在選單翻而錯失拍照時機了。對了,A7RM3 雖然支援螢幕觸控對焦,但選單則是依然不具備觸控的操作功能。


官方在發表會場宣稱 A7RM3 的對焦來到了 -3EV 的規格,現場用起來,暗部的對焦雖然稱不上高速,但至少不至於會有一直拉風箱的問題。既然是追求高畫質的機型,Sony 在現場也沒忘了放一個場景驗證透過感光元件位移並拍攝四張連拍合成的高細節模式,雖然拍攝真的需要上腳架且需要至少四倍的拍攝時間並需要接上電腦進行合成(好處是,接著 USB-C 可以同時充電)。

圖、A7RM3 啟動連拍合成功能的畫面。


從拍攝結果來看,合成功能的確有對細節有明顯的增進 -- 盆栽花朵的花瓣細節差異相當明顯,透過合成功能的照片銳利度與細節都較好,現場拍攝的樣張檔案大小在轉存 JPG 時則是約莫是 6MB 與 9MB 的差異。有點可惜現場不能將照片複製出來讓我們放個對比照。


根據我們在現場的訪談,Sony 定位 A7RM3 就是款聆聽消費者反應的進化之作,並沒有太多 Alpha 產品線上定位上的考量,而實際即使它的確有給人進步的感覺,但對小編而言一方面是覺得價格在十萬左右,真的已經不太在自己會考慮的機種價格區間中,另一方面是 Mark III 相對 Mark II 在與前代比較的進步幅度來講,個人覺得這次的 A7RM3 比較像是小改款,會覺得還是 A9 感覺進化比較多,比較像 A7 III 的存在。


至於大家很好奇的 A7 III 到底會不會就這樣被跳過了,就官方的講法「A7 III 不是不會推出,只是開發時間不太一樣」-- 主要是因為 A7 III 與 A7R III 因為開發步調不同與市場需求差異的關係,所以有了不同的優先順序。這裡筆者自己會猜是 D850 的關係啦... 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 A7 III 暫時被跳過,也許只有 Sony 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