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o Barra:MIX 能證明小米的設計實力

線下擴張,進軍美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近兩季中,華為的強勢,以及 Oppo、Vivo 兩廠的崛起,都給曾經在大陸風頭一時無兩的小米帶來了非常明顯的衝擊。IDC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統計結果,都把小米排到了大陸第四的位置。更糟的是,他們的出貨量按年升幅直線下滑,雷軍最近幾次公佈銷售數字,都隱約讓人感覺到底氣有點不如以往。在上週那場重新為小米贏回不少喝采的發表會後,我們找到了全球副總裁 Hugo Barra,聊了聊這個擺在眼前的現實問題。有些意外的是,在小米 MIX 引發的喧囂尚未退去的這一刻,面對潑來的「冷水」,Barra 倒也顯得十分坦然。他告訴我們,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小米 5小米 Max,出貨量確實「大大」少於預先登記的數字(每款都超過了 1,600 萬台)。但這背後的主因還是供應鏈,雖然沒有提及細節,但從其言語中可以聽出,某些特定組件的短缺都在不同時期導致了整體的產能不足。

而現在,為了杜絕類似情況重演,小米又對自己的供應鏈體系進行了「系統化升級」。他們更換了管理層,招募了更多人才,同時在預估環節上也下了更多功夫,並且會根據需要適時增加供應方的合作夥伴。Barra 希望這一系列舉措能在之後的幾個季度中收到成效,與此同時,小米也開始慢慢從線上轉戰線下,在原先沒有花太多精力經營的傳統市場投入了更加多的資源。另外,他們也希望藉明星代言所帶來的粉絲效應,進一步擴大自家產品的影響力。比如說紅米 Pro 就請來了劉詩詩、吳秀波和劉昊然這三位不同性別、年齡層的大陸本土藝人,瞄準的是對科技沒有那麼敏感的二、三線城市。而最新的小米 Note 2,更是邀來了影帝梁朝偉,超高的話題性為小米賺到了無數眼球。



「我們在試著去了解明星代言究竟能帶來多大的價值。」Barra 說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做法更貼近大眾,能讓人產生共鳴,而非只是去找一個遙不可及、根本不跟你活在同一世界裡的好萊塢明星。考慮到這些和其它各種因素,以小米手機巨大的銷售量,(現在的方案)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行銷開支。」

顯然,小米這是在借鑑 Oppo、Vivo 的成功經驗,而且在擴張的方向上,除了雷總在 2020 年前開設 1,000 家大陸門店的宏願外,他們也跟排在自己之前的三家廠商一樣,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最近小米接連進軍了俄羅斯、墨西哥、中東等地,後續還會登陸越南、泰國、波蘭以及部分拉美國家。而且,對於可能是全球最難攻克,大陸品牌至今為止都沒有真正立足的美國主流消費市場,小米如今也是野心滿滿,並且已經開始有所行動了。



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定在美國推出手機的具體時間,但 Barra 已經向我們證實,其團隊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專門為達到美國電信商要求而準備的各項測試。跟全球其它地方不同的是,美國的行動網路需要用到很多別的地區不會用到的奇怪頻段,而為了確保裝置的兼容性,本地的幾大電信商便會對那些想要入網的產品進行非常嚴苛的檢驗。知名的手機大廠一般都樂於滿足對方的需求,畢竟這些電信商在美國的豐富通路和可觀消費群,對其產品銷量是一個極大的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有了那麼多年的經驗以後,他們對整套測試的要求、流程都早已是輕車熟路。但相同的事情,放到初來乍到的小米面前,難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Barra 和他的團隊基本上等於是從零學起,他們必須要掌握測試的方方面面,而且還得身處美國境內才能獲得有用的實驗數據。換句話說,小米要為此投入相當多的財力和精力,但為了達成走向全球的目標,其現在終於還是決定邁出了這一步。根據 Barra 的估計,技術上說,小米手機真正登陸美國前的準備期,差不多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只是,他和他的團隊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做這個計畫,我們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從 Barra 提到的幾款測試機種來推測,可能最快在明年(2017 年),美國消費者就能在電信商的門店裡買到小米手機了。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曾製作過一款特別版的小米 5,就是為了方便拿去美國進行測試,好做一些小範圍的實驗,為未來做好準備。」Barra 說道,「到了今天,我們又有了一款可以帶去美國實測的機器小米 Note 2,這是朝著正確方向走出的又一小步,對未來全面推出產品有著不小的意義。」

當然,硬要說的話,小米其實也可以像某些其它大陸品牌一樣,直接把手機賣給美國的消費者(畢竟之前的一些配件和小米盒子已經在這麼做了)。但從 Barra 話裡對電信商測試的重視程度來看,小米應該是已經打定主意要跟後者合作了。而且,為了證明這會是個更好的選擇,Barra 也舉了另一個大陸品牌的例子(沒有具體說哪家),稱其一年前在美國推出了一款產品,但因為缺少對 AT&T Band 17 頻段的支援,最終落得了一個「徹底失敗」的結果(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已經猜到了)。在他看來,如果當時這家廠商選擇跟 AT&T 或者 T-Mobile 聯手,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

「我們只有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才會去推出一款產品。」Barra 的這句話裡,同時隱含著小米對美國市場的熱情和耐心。



不過,要想在大洋彼岸闖出一片天地,還有個避不開的問題,那就是小米準備如何面對抄襲、山寨的指責,甚至是專利侵權可能帶來的影響呢?對此 Barra 似乎並不擔心,而他之所以能這麼篤定,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新機 MIX 帶來的自信。這個前前後後歷時超過兩年的計畫,找來了法國設計大師 Philippe Starck 參與開發。後者在中間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團隊定下一個高層次的設計方向(Starck 力主簡潔的外觀風格),並且之後還深度參與了外觀、質感的打磨、改造。

小米是希望透過 MIX 這款「概念機」,來展示一些未來可能最終會被運用到主流產品上的技術突破。於是,我們看到了 Sharp 的準無邊框螢幕、Elliptic Labs 的超聲波距離感應器、基於壓電陶瓷技術的「聽筒」,以及那套在常見的金屬、玻璃、塑膠等材質方案前,顯得無比耀眼的全陶瓷機身。小米希望大家能從 MIX 開始,把他們看作一家努力探索創新的企業,而非只是一個「空有」高性價比的普通品牌而已。



可能會有人覺得,像 MIX 這種等級的產品,就理應是出自 Apple、Google 這樣的真 · 巨頭之手。而 Barra 在跟我們交流的過程中雖然不願意對 iPhone 7 做過多的評價,但他說起自己老東家 Google 新出的 Pixel 時卻是滔滔不絕,稱其「為全世界設立了一個(新的)標準」。在 Barra 看來,Pixel「在各方面都做了優化」,「反應很快」而且「續航力出色」,此外還有一顆「表現不俗的相機」。但同時他也指出,Pixel 的工業設計並不完美,尤其是那「長長的下巴」,影響了整體的美觀性。

那麼,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會去做 MIX 那樣的手機嗎?Barra 覺得從風險的角度出發,應該是不會發生類似的情況。因為 MIX 的材質特性決定了它在現階段無法大規模生產、銷售,大牌廠家未必願意做這樣的嘗試,而 Pixel 則不會遇到這種問題。「我相信 Google 能賣出很多 Pixel 手機,所有 Android 玩家應該都會對它趨之若鶩吧。」Barra 這番話,難免會讓人錯以為他還在為 Google 效力呢。



不過,儘管 MIX 的亮相為小米贏得了不少讚譽,但同時登台的小米 Note 2,卻又讓他們背上了「致敬」Galaxy Note 7S7 Edge 的罵名。對於這點,Barra 確實覺得自己的公司非常委屈,畢竟第一款用上 3D 弧面玻璃背蓋的手機其實是初代小米 Note,而且相同的設計語言後來也被沿用到了今年的小米 5 之上(陶瓷版本更是讓 Philippe Starck 青睞有加)。比小米 Note 晚一個半月發表的 Galaxy S6 Edge ,當時採用的還是平面背蓋,而在之後的 Galaxy S7 Edge 上,Samsung 才把曲面螢幕和曲面玻璃背蓋結合在一起,並且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沒人會去想曲面背蓋其實是我們先做的,對吧?所有人都只記得手機正面而已。」Barra 說道。

直到小米 Note 2,小米終於跟上 Samsung 的腳步,在弧面後殼的基礎上,給手機正面也配上了一款據說是由 LG 供貨的柔性 OLED 面板。「你覺得曲面螢幕能玩出多少種設計?答案恰恰只有這麼一種。」Barra 如此辯解道,「我不認為誰有權力把它當作發明一樣佔為己有,因為這麼設計本質上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他們(Samsung)可以說自己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但不能把這種想法當成是自己獨有。因為只要有柔性的 OLED 面板,誰都能把螢幕設計成那個樣子,從工程上講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我根本不擔心別人會怎麼說,因為小米對自己的設計實力很有信心。」Barra 說道,「小米 MIX 的到來,就是對這件事的最好例證。」

經由: Engadget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