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GX85 實拍體驗:相同,但又不同

GX7 等待三年的後繼者,影片拍攝大幅強化,但相片拍攝卻進步不多。

做為 GX7 的使用者,Panasonic 在去年中推出 GX8 的時候,小編本來是非常興奮的,但雖然 GX8 幾乎在各方面都可以說是對 GX7 做了強化,不僅加大了電子觀景窗、將螢幕改成翻轉式的,而且還終於擺脫了萬年不變的 16MP 感光器,改用了一個 20MP 的感光器。然而,雖然從表面上的各種規格來說,GX8 似乎都是個很好的升級目標,但卻無法引起小編的購買欲 -- 因為本來使用 GX7(或更廣義的說,m4/3 系統)就是看上了它在機身輕巧和畫質之間的平衡,在畫質遠超小 DC 的同時,又不用像 APS-C 的無反一樣,裝著一顆常常不成比例的大鏡頭。但 GX8 比 GX7 在體積上增加了太多,反而失去了原本輕巧、卻又擁有完整的進階相機的優勢,反而突顯了 m4/3 在同級品中的不足。

因此在 GM、GF 和 GX8 之間,似乎還存著一台相對於 GF 來說功能強大、但又不像 GX8 那麼大的機種,取代原先 GX7 的位置。Panasonic 顯然也看到了這點,在四月初時推出了 GX85 這台新機器 -- 事實上,GX85 是台灣用的名字,如果看同一台機器的日本命名「GX7 Mark II」就更能清楚看到它直接取代 GX7 位置的企圖心。

究竟 GX7 II GX85 和 GX7 有什麼不同?請各位看倌接著看下去吧!

外觀



在最基本的層級上,GX85 和 GX7 幾乎一模一樣,擁有接近的外型和尺寸,但仔細比較還是可以看出不少分別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大概就是它的電子觀景窗變成固定的,不再能向上轉起。對於這個變化,小編自己是不太在意,因為真正需要從低角度拍攝時,將螢幕翻上來還比較方便,在擁有 GX7 的多年間雖然常有用到觀景窗的時候,但好像還真沒有一兩次把電子觀景窗翻上來的?



此外,GX85 在各方面都做了微妙的縮小,特別是握把較之前又向內縮了點,現在只剩微微讓手能抓住的大小了。這樣做似乎並不是那麼有必要性 -- 就算是再小的餅乾鏡,都會突出個至少 1 公分左右,所以縮小的握把並不能真正減少機身厚度,而且當換上比較大而重的鏡頭時,GX85 縮小的握把會讓握持變得辛苦。不過和 GX7 總有一些微妙的斜邊、棱角相比,GX85 的線條更加簡潔、精練,特別是快門鍵和快門週圍的轉盤現在與機頂齊平,不會再向之前一樣剛好卡到錄影鍵的按壓,是相當令小編開心的改變。



除了快門區微妙的變化外,GX85 在上側的配置和 GX7 大致相同,都保留了熱靴、雙聲道 mic、和一個小閃光燈。閃光燈的存在在像 GX85 這樣的微單上是個很微妙的東西,因為它不像 DC 那樣可以針對鏡頭做專門的調整,而是視鏡頭而定,有些太廣的鏡頭可能無法獲得閃燈全面的覆蓋;而一些尺寸比較長的鏡頭則可能會產生閃燈覆蓋區的陰影。但如果是用比較小巧的鏡頭(像我們這次測試的 12-32mm 折疊鏡)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用處的。



說到 12-32mm 折疊鏡,這真是一顆相當好玩的鏡頭,在收納狀態下只有不到兩公分厚,但使用前要先「轉」變焦環約 1/8 圈讓鏡頭結構伸出,然後才能拍照。伸出後的鏡頭在大小上就不再有什麼優勢,但至少 12-32mm(24-64mm 等效)的變焦區間中鏡頭幾乎不再有任何大小上的變化就是了。和先前的 GM 系列相比,12-32mm 這顆鏡頭在 GX85 上似乎大小更合適,唯一要說缺點的話,就是從相機掏出來到能拍照又多了一個步驟,錯失良機的機會又增加了一些了。



轉到背面,還是相同的故事 -- GX7 和 GX85 幾乎一樣,但又有著微妙的差距。除了原本的閃光燈撥桿變成了一顆按鍵外,原本在拇指鍵區的一顆額外 Fn 鍵被移到了螢幕上方,而且預設為 4K 錄影的功能。原先在 AE Lock 按鍵周圍的 AF/MF 撥桿也被移除,這雖然不是個那麼常用到的功能,但偶爾需要手動對焦的時候能不用進選單還是相當省事的。這算是 GX85 操作上少數的退步吧!



在右側的蓋子底下是 micro HDMI 和 micro-USB 插孔,提供連接電視的輸出、以及資料傳輸、充電等功能。不過 GX85 還是沒有外接麥克風的選項就是了。底部可以看到電池蓋,裡面是一顆型號 DMW-BL10GT 的電池,看起來外觀和數據都和 GX7 的相同,同 SD 卡插槽也在這個蓋子底下。GX85 的三腳架孔很詭異的幾乎就在接鏡環正下方,而非一般常見的焦平面下方。一方面這樣在特定應用上(例如廣景接圖)可能會有些許的偏差,另一方面是 GX85 的接鏡環緊貼著機身底部,比較粗的鏡頭很有機會卡住雲台啊。



整體來說,GX85 和 GX7 一樣,是一台質感非常實在的機器,所有的操作也都在順手的位置,對於習慣 Pana 相機的用戶(特別是 GX7 的使用者),不用怎麼熟悉就可以立即上手,是一台很棒的小相機。

新功能



除了外觀上的改變外,GX85 最主要的變化,還是在於它內建了多種由 GX8「下放」而來的 4K 相關的功能,特別是 4K 相片,和拍照後對焦。前者讓你在拍照時實際上是拍下一段 4K 影片,然後可以從中選出一張來儲存(例如,一張沒有眨眼的);而後者則是一樣拍一段 4K 影片,只是在影片中會將整個對焦區間跑過一遍,讓你可以事後點選畫面上的任一處,相機就會找出對焦在該位置的相片來。

此外,雖然說 GX85 和 GX7 採用的是相同的 16MP 感光器,但 GX85 移除了低通濾鏡,理論上可以以增加莫爾紋的機率為代價,產出更銳利的結果來。小編實際拍攝發現 GX85 的訊號處理器能相當有效地壓制莫爾紋,但其實在測試的組合中,限制的因素似乎是 12-32mm 鏡頭本身的銳利度,而非 GX85 的感光器。GX85 另外也加上了 GX8 的感光器移動式防手震 Dual I.S.,在夜間拍照時明顯比 GX7 要來得更「黏」一點。最後,GX85 也改良了快門機構,減少快門產生的震動,但總覺得和 GX7 相比,GX85 的快門聲要「悶」了許多,沒有 GX7 的清脆感。這就是進步的代價嗎(誤)?

實拍體驗


EXIF: f/5.6、1/80、ISO200


EXIF: f/3.5、1/100、ISO200


EXIF: f/5.6、1/80、ISO400


EXIF: f/2.0、1/60、ISO800(使用 15mm f/1.7 Leica 鏡頭)


EXIF: f/2.0、1/640、ISO200(使用 15mm f/1.7 Leica 鏡頭)


EXIF: f/4.0、1/1600、ISO200


EXIF: f/4.0、1/800、ISO200


EXIF: f/2.0、1/60、ISO400(使用 15mm f/1.7 Leica 鏡頭)


EXIF: f/13、1/6、ISO3200


EXIF: f/3.5、1/30、ISO6400

完整圖庫請到我們的 Flickr 相簿

如同前面說過的,GX85 對於 GX7 的使用者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無論是拍攝過程的體驗,還是拍攝的結果,都差距甚小。這也包括了 GX85 的螢幕和電子觀景窗,後者應該是採用和 GX7 相同的技術,視線在當中快速移動時,會拖著一串「彩虹殘影」。有些人對這種現象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是沒有感覺。不論如何,GX85 的觀景窗足堪使用,在大太陽底下看不清螢幕,或是需要貼著臉減少手震時特別實用。

GX85 的對焦延續了 Pana m4/3 相機的傳統,無論光照充足還是微弱,都非常快速 -- 更多時候其實是受限於鏡頭本身的變焦機構,而非機身的能力。然而,在高 ISO 表現上,GX85 相對於前輩們還是無法看到有什麼明顯的進步,可用的最高 ISO 大約落在 ISO3200 而已,往上就明顯可以看到細節開始喪失,到了 ISO12800 時大量的細節被抹除,最後兩階 (ISO 12800 和 ISO 25600)基本上只能用縮圖的方式使用了。

結論


​​​​​​


和 GX7 一樣,GX85 處在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它沒有 FF、甚至是 APS-C 在高 ISO,甚至是淺景深上面的表現;而另一邊它也沒有高階小 DC 的可攜性。但反過來說,m4/3 系統把鏡頭做到相當迷你(這次的 12-32mm 就是個好例子),讓它遠比 APS-C 的機器要來得不顯眼,而且裝上好鏡頭時,畫質仍然是遠超小 DC 的。無論是街拍、旅遊,還是只是做為工作機的備機,GX85 都是一台定位相當平衡的機種,適合不想帶著 DSLR 出門,但又不想失去任何 DSLR 功能的使用者。

但和前輩 GX7 間的比較,就沒有這麼容易回答了。雖然說仔細評測可以找出這樣那樣的不同,但兩者無論是產品定位、機身大小、乃至於拍照功能和成果,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實質分別。就算是拿掉了低通濾鏡,這差異也要一顆相當好的鏡頭才能呈現,而高 ISO 表現、對焦表現、操作等方面,則都沒有什麼明確顯的不同。這就回到了標題的「相同,但是不同」了 -- 或許是因為 GX7 在各方面都做到太好,GX85 其實在小編的心中,還是相同多於不同的。如果它的「不同」點 -- 特別是加強的機身防手震和 4K 錄影相關的功能 -- 對你來說有吸引力的話,GX85 是個不錯的升級目標,不然已經推出三年有餘的 GX7,依然在等待一台真正的後繼者啊!

來源: Flickr 原圖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