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NI U3 評測


作為新晉廠商,IUNI 的第一款手機 U2 雖有亮點,但在市場中並沒有獲得很好的反響。拋開大陸手機市場幾近飽和、消費者對新品牌接受度不足等客觀原因不論,產品本身也的確存在造型激進、做工欠佳等問題。差不多半年之後,U2 的後繼機種 U3 正式亮相,那這次 IUNI 能否打造出一款能讓「有品青年」真正為之動心的手機呢?跳轉之後的評測或許能幫你找到答案。

外觀



上一代的 U2 在發表伊始就打出了「單手機皇」的旗號,還有曲面背蓋加金屬機身,再配上「火山口式微凸」相機,不說一定能吸引到所有人,但肯定是一款造型比較獨特的產品。而在新一代的 U3 身上,這些設計語言幾乎通通被拋棄。首先,螢幕擴大到了 5.5 吋之後,不管你怎麼想(像是 5.5 吋螢幕塞入 5 吋機身之類的),都是不會再和「單手」沾邊了。但是好在背蓋的弧度握在手裡很舒服,加上 2.5D 的 Gorilla Glass 3 和斜切打磨過的前殼邊緣,U3 的整體手感還是比較不錯的(除了 176g 略有點重)。

而上次作為主打賣點的金屬元素,這次只出現在了前殼(鋁鎂合金)和中框之上。U3 的背蓋換成了聚碳酸酯材質(可以拆卸),在其表面 IUNI 增添了一層用於防污的 Natoco 奈米塗層,它的作用是能讓蘸上污漬的背蓋在擦拭後「光潔如新」。換言之,這並不代表說 U3 的背面不會變髒,塗層的存在只是讓其變得比較容易清理而已。評測期間筆者雖然沒有在這方面做什麼特別的測試(比如說澆一點醬油上去),但髒手拿過後留下的痕跡確實是很容易清除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去使用,筆者過去也曾用過擁有類似技術的 Xperia S,用久之後多少還是會髒,所以說還是把這層塗層當作是一項保險比較好。

另外,U3 的設計中有一項很好的改進,就是把 U2 身上被人頻頻吐槽的上下邊框給變窄了。這樣一來,正面那塊 2K(QHD)螢幕就被更好地凸顯了出來,給人以更加強的衝擊力。不過總體而言,IUNI 這次給筆者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犯錯之後吸取教訓,但又因此變得有些畏首畏尾的學生。U3 初拿到手時筆者腦中就出現了中規中矩這四個字,其實細邊框、窄下巴、弧形背蓋這些都很好,但總覺得少了些特點,或許是因為和 U2 的反差太大了吧。

螢幕



U3 所使用的,是一款由 Sharp 生產的 LTPS「第二代 2K 超清螢幕」,官方在發表會時丟出了「70% NTSC 色域、負顯液晶、自刷新 RAM」等字眼,至少讓它聽上去已經很美了。那麼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先說說它的優點,U3 的這塊螢幕在色準和對比度上的表現讓人頗為滿意,而且其反應很快,通俗一點講就是非常跟手。除此之外,它的可視角度也比較不錯,轉到旁邊看顏色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偏差。

但是,在亮度這個很重要的環節上,U3 的成績就讓人有點失望了。首先,筆者在拿它和 LG G3 做對比時,同樣調到最高亮度,可以明顯感受到 U3 要輸一截。而當你將亮度調節設為自動時,系統做出的選擇又往往會比筆者實際需要的低不少(像筆者這樣一貫手動的就無所謂了)。感覺上這是 IUNI 的開發團隊有意為之,至於目的,多半是為了省電囉...

說到這個,到底有沒有必要從 1080p 升級到 2K 的問題又要被拿出來老調重彈了。在評測期間,筆者多次將 U3 和 LG G2 放在一起,向不熟悉前者的好友展示。結果是幾乎所有人都要在筆者提示該注意的點後,才能發現兩者畫面間非常輕微的不同。而為了這一點點的不同做其它犧牲,對許多人來說,應該都是得不償失的吧?

系統



初版 IUNI OS 亮相的時候,筆者確實是感到眼前一亮的。雖說系統中多少能看到些 iOS 7 的元素,但在視覺細節上的雕琢、「零預裝」的概念,這些亮點對一個新生 ROM 來說,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後一點,可以說非常得人心。畢竟多數廠商如今都在把系統做得越來越臃腫,大家拿到手機首要任務就是想哪些東西可以刪除,這樣的體驗無疑是十分糟糕的。

但是概念雖好,真正這樣做了,出來的效果卻是另一碼事。至少筆者在 U3 所搭載的系統版本中(基於 Android 4.4.4),體會到的是一種略微精簡過了頭的感覺。開機之後,筆者就遇到了一個問題,U3 的設定中雖然有「賬戶」這個選項,但一上來能手動添加的內容為零... 好不容易裝上了 Google 服務框架(大陸手機嘛)看到了 Google 賬戶,卻一直無法同步聯絡人。在向官方詢問後,確定了是功能缺陷而非其它因素,最終不得已靠藍牙傳輸 vCard 檔才總算搞定了通訊錄。


上面這個只是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除此之外,IUNI OS 在一些小功能上的表現說真的一點都不讓人省心。它不能無線分享螢幕(這是 2014 年吧?)、設定中到處都找不到能把過亮的通知燈調暗的選項、沒有為大螢幕做最佳化... 和在視覺(調亮度圖示會跟著轉動、多工關閉所有應用時的吸入動畫)、聽覺(每格音量都是不同的音階)方面處處細緻的做法相比,功能性上的缺失著實讓人覺得有一點可惜。

不過比較好的一點是,IUNI 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實際上,相較之前的版本,這一版的 IUNI OS 已經新增了應用市場、騷擾攔截、語音助理等實用功能,這些或多或少都要與其它服務商合作,雖然有點違背「零預裝」的宗旨,但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反感吧。

相機



U3 採用了一顆支援光學防手震的 1,300 萬畫素 f/2.0 主相機,前置鏡頭則和 U2 一樣,仍是 HTC One(M7)所配備的400 萬畫素初代「Ultra Pixel」產品(IUNI 這裡多了個空格)。在正常的光線環境中,主相機大多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白平衡基本準確,色彩看上去也比較舒服。但是一旦光線變得複雜,白平衡就會變得偏暖,而且整體的對焦速度也不夠快。光學防手震的加入對夜拍有一定提升,但對雜訊的控制並沒有做得很好。另外,夜間模式和 HDR 感覺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希望開發團隊未來能進一步最佳化運算法。至於錄影,收音效果並不是太好,反觀外放這部分倒是做得不錯。


IUNI U3 錄影樣本



而在拍照介面這塊,自然也承襲了整個系統的簡單風格。進入相機後基礎選項就只有閃光燈(自拍模式下學了 G3 用螢幕打光)、前後鏡頭切換、實時濾鏡這幾個。進入下一級選單,也只是多出了拍照音、HDR、倒計時器,然後主相機可以開啓全景或夜景模式,前置鏡頭有自拍美顏。總而言之,可玩性不高,雖說簡潔不是什麼壞事,但那也是要建立在夠用基礎之上的。照片解析度都不讓調,我不想靠 4,208 x 3,120 打天下啊...

效能和續航力



在處理器和 RAM 這兩項核心規格上,U3 選擇了當下 2K 手機中比較常見的 Snapdragon 801 + 3GB RAM 的組合。日常使用中基本上都能保持流暢運行,跑大遊戲也沒有吃力的感覺。即使偶爾出現的一點卡頓,感覺上也更像是系統沒有調校完全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在效能這部分,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Vivo Xplay 3S 初闖 2K 領域時遇到的流暢度問題,隨著各家廠商技術的成熟,已經不再是橫亙在前跨不過去的難關了。

IUNI U3

Vivo Xplay 3s

LG G3

LG G2

Quadrant 2

19,633

22,066

23,393

19,601

Vellamo2 HTML 5

1,886

2,355

2,488

2,727

安兔兔

37,445

35,867

29,539

27,273

SunSpider 0.9.1 (ms)

908

776

649

904

CF-Bench

33,093

33,534

28,400

20,019

SunSpider: 分數越低越好



但儘管如此,2K 螢幕這只「電老虎」還是非常嚇人。在插入雙卡,主卡開啓 FDD-LTE(大約有一半多時間回落到 3G)、副卡 GSM、亮度調至約三分之一的前提下,不玩遊戲然後社交應用、即時通訊全開,一個 Google 帳號同步,30 分鐘微博、15 分鐘上網外加 20 分鐘漫畫,拍攝 10 張照片、通話約 10 分鐘後,手機使用差不多 8 個小時就剩下了 20% 左右的電量。

如果是玩《Real Racing 3》這樣的大型遊戲的話,一個小時耗費的電量大約為 37%。而且在開始遊戲後 5 分鐘內,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手機頂部的溫度,接著玩下去,就基本是微微燙手的感覺了。實際上,筆者也比較好奇 IUNI 為何沒有把電池設計成和 G3 一樣的可更換式。畢竟 U3 的背蓋是可以打開的,以其耗電程度,直接換電池肯定比帶著行動電源到處晃要來得輕鬆吧。

結語



光以硬體來看,你在 IUNI U3 身上幾乎找不出太大的短板,它有頂級的規格和不功不過的外觀,但是,你會毫不猶豫地下單嗎?至少對筆者來說,這不是一個能馬上回答的問題。紙面上的東西很吸引,但好像終究還是缺少能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根稻草的角色,筆者本來以為會由 IUNI OS 來扮演,但遺憾的是,它現在好像還依然停留在僅僅看上去很美的階段。和其它瞄準人民幣 2,000 元檔的大陸廠商所做出來的系統相比,其競爭力並不足以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實際上,在用過 U3 以後,筆者甚至有一種「IUNI 知道軟體、服務競爭力不足所以要靠尖端硬體來博得眼球」的感覺。如果真是這樣,個人認為並不是一條好的出路。原來的系統是個不錯的底子,U3 若是能把規格上提升的幅度轉一些到軟體易用性上的話,前面那個問題,會變得簡單不少。「生來純淨」固然是不錯,但我雖不求狂拽酷炫,也希望能衣著得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