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Xperia Z 評測:氣質旗艦報到


迎向 2013 年,自 Sony 投入 Android 手機系統陣營已邁入第 4 年的時光,歷經去年完全掌握手機主導權後,積極整合旗下各類消費性電子特色的方向也逐漸理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一月初在 CES 展上發表的 Xperia Z 宣告了新的設計風格,並讓硬體規格一次到位,面對市面上現存的強大競爭對手,究竟這次的旗艦機種能否擄獲消費者的芳心?跳轉過後請一起來瀏覽我們的評測。


外觀與硬體


Sony Xperia Z 在外觀上以「全平衡」(Omi Balance)設計為主軸,對稱式概念其實在去年的 Xperia TX 系列機種上已經略得蛛絲馬跡,不過可看出該公司這次大幅提升了精緻度與製作難度,前後皆以防刮玻璃礦石表面覆蓋,在 iPhone 5 做出改變後我們看到 Android 陣營相繼有 Nexus 4 和 Xperia Z 使用了前後玻璃貼合設計,而 Sony 處理的相當不錯,玻璃的邊緣皆與邊框齊平,沒有不平整刮手的現象。就連容易忽略的側邊也不馬虎,在珍珠白塑料框架間也貼合了透明的保護材質,各連接埠開孔也相當精準細緻,除大幅提升手機亮眼程度外,喜愛白色手機的使用者不必再擔心髒汙的情況。

這款手機側邊電源鍵的位置比起過去大多數機種都還要靠中間,這在 5 吋手機上的確能提供不少的方便性,而且這個電源鍵的行程足夠,開關手感相當不錯,亮銀色的設計也相當少見,搭配白色機身還挺有特色的。同電源鍵一側的音量搖桿具備弧度,使用時上下兩端按壓起來也很輕鬆,在手機螢幕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方便使用者操控手機的按鍵設計重要性也相對提升。不過同側最下方的喇叭,在位置上似乎有些尷尬,這裡正好是右手慣用者手掌抓握的地方,較容易造成遮蔽聲音的情況。


做為 Sony 第一款 5 吋旗艦級手機,外型質感上有許多突破以往的亮點,觀察核心硬體的發展,現階段市場上呈現驚人的一致性,Android 從去年底以來多款搭載四核心的旗艦機種,皆採用了 Qualcomm Snapdragon S4 Pro APQ8064 晶片方案,RAM 大小也不約而同地來到 2GB 之譜。 在 Nvidia 和其他晶片商尚未端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之前,想必 Qualcomm 解決方案的競爭力仍相當強勢。Xperia Z 另外內建了 16GB 內部儲存空間,另可透過側邊的 micro-SD 插槽擴充最大 32GB 的儲存空間。

5 吋解析度達 1,920 x 1,080 的 Full HD 面板讓 Sony 跟上目前旗艦級機種的潮流,並輔以自家的 Mobile Bravia Engine 2 影像處理技術,宣稱能在相片與影片上獲得更清晰鮮豔的顯示效果。此外 Sony 一向強調的照相功能也在 Xperia Z 上獲得加強,主相機換上了 1,300 萬畫素的 Exmor RS 感光元件,前視訊鏡頭也使用了 220 萬畫素的 Exmor R 感光元件。

連線能力部分,Xperia Z 可支援 GSM(850、900、1800、1900MHz)/ WCDMA(850、900、2100)/ LTE(Bands 1 , 3 , 5 , 7 , 8 , 20)三種電信系統(APQ 8064 + MDM9215M),不過台灣尚未開通 LTE 網路,所以最高連線速度僅達 HSPA+。此外 GPS、藍牙 4.0、Wi-Fi a / b / g / n 與 NFC 近場通訊模組皆備,畫面也可透過套件進行 MHL 或 Wi-Fi 影像輸出。整體而言 Xperia Z 的配置都來到現階段的高點,然而效果如何就待我們接下來的測試見分曉。

IP55 / 57 防塵防水認證


Sony 從去年開始集中火力主打防水機能的附加價值,並逐漸延伸至高階機種上。而在 Xperia Z 上我們看到 Sony 對這項機能的運用來到相當成熟的境界。早期被人質疑連接埠與蓋子間塑膠條耐用性不佳的議題,在這款手機上似乎獲得進一步的改善。我們發現 Xperia Z 連接埠塑膠條的延伸長度與伸縮空間都相當充裕,接上線材後也不會受到擠壓。不過為了維持橡膠栓塞的壽命,Sony 在手機左側設計了金屬接點,讓使用者透過底座充電,無論如何,就一般消費機種的防水機能配置,我們認為 Sony 確實做出了明顯的特色與優勢。

為了測試其防水能力,我們很簡單地對手機進行了浸水測試(連接埠栓塞要確實蓋緊)。播放影片時將手機浸入水中仍正常運作,除螢幕觸控功能失效外,喇叭撥放也相當正常,不過這個測試過程我們並沒有去按壓電源鍵,就維護手機的角度來出發,我們傾向把這類防水機能歸類在日常防護之用,若要了解是否確實符合 IP 認證,就需要更多標準實驗器材來驗證了。

顯示


隨著 iPhone 首先開啟螢幕解析度大幅提升的序幕,手機螢幕解析度從 720p 推進至 1080p 的速度之快,處理器性能的提升與螢幕製造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旗艦級手機的觸控螢幕尺寸曾幾何時也從 4 吋擴大至 5 吋,搭配 1080p 解析度已讓像素密度來到 440 ppi 之譜。此外 Sony 在去年底的 Xperia V 上已將獨家的 Mobile Bravia Engine 更新至第二代,這項技術同樣搭載於 Xperia Z。不過之前台灣發表會為大家報導系統中內建手動調色功能,我們所拿到的市售版上並沒有見其蹤跡,在此告知原本期待能玩玩手動校色的讀者們。

Xperia Z 上的 5 吋螢幕仍能見到諸多過去 Sony 手機螢幕的特色,正視時的顏色鮮豔飽滿,但移動視角後螢幕泛白的現象較明顯,此特性雖已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Sony 並沒有正式對外解釋其面板技術,雖有一說是 White Magic 技術產生的現象,但是否與面板也有關係,則需要更多官方說明才能證實。在大部分日常使用上,正視的機會還是遠多於其他角度,但我們仍提醒有多視角需求的使用者注意這項特性。

此外,相比搭載 Corning Gorilla 玻璃的他廠產品,Sony 的螢幕防刮玻璃似乎較薄,按壓邊緣處即會讓液晶呈現水波紋,但比起我們上一次測試 Xperia V 有感覺厚度有所提升,按壓時水波紋現象輕微許多。玻璃較薄所帶來的優點是可進一步降低反光,並增加使用者的觸控體驗,有著直接觸摸螢幕的感覺。此外在意 Sony 之前幾款機種螢幕色溫較低(或說較黃)的讀者,在我們這次拿到的 Xperia Z 上則輕微許多。整體而言,高像素密度與大尺寸螢幕對閱覽文字時清晰舒適的體驗,遠遠大過於其他旁枝末節。

相機


這次 Sony 對 Xperia Z 的相機硬體頗多著墨,主相機升級至新一代 Exmor RS 感光元件,總畫素仍維持業界高標 1,300 萬畫素。功能上去年底在 Xperia V 上看到的進階自動場景辨識比起過去,在辨識速度與準確度上皆有所提升,實際拍攝可以不用了解太多相機設定,透過自動偵測就能提供使用者基本調整,發揮手機即開即拍的便利性。而 Xperia Z 除了延續這項智慧型功能外,也首次支援 HDR 錄影能力。

比較不巧的是我們幾次拿到 Sony 測試手機時機點,天候狀況都處於多雲至陰的情況,不過大部分的相機在晴天能拍出好照片是稀鬆平常,多雲的天氣反而能檢視能耐。瀏覽 Xperia Z 拍出的相片,我們發現紫邊現象與白平衡準確度比起之前的機種有所改善,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相機自動測光有些偏暗,所以實際使用時不妨預先設定曝光補償,拍得的照片會比較討喜。

在現場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進階自動場景功能已經為我們分擔非常多在過去需要手動調整場景模式的任務,例如逆光、微距、文件、夜間與人像都不需要額外分心調整而錯失美景。在進階自動場景模式下, HDR 錄影模式也會自動開啟,下面也會附上開關 HDR 錄影的差異對比,可以從中看到暗部亮度的確有獲得相當程度的補償。

由於 Xperia Z 並沒有實體快門鍵,所以 Sony 在解鎖畫面上設置了快速開啟相機的功能。在相機設定中,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快速開啟相機後馬上拍一張相片、錄影或僅打開相機,讓我們更容易拍到稍縱即逝的畫面。不過使用快速開啟相機功能後,是無法進入相機設定選項或切換為前鏡頭,點選後畫面會直接回到桌面上。所以當想要手動設定的時候會感到有些不便,希望 Sony 加強這方面的功能,讓使用者透過快速啟動相機也能進行完整的相機操作。









軟體與應用


若要簡單總結 Xperia Z 的軟體配置,我們會說 Sony 這次化繁為簡,且能在細部發現獨到的用心之處。何以說「化繁為簡」?首先系統介面與 Android 原生介面看齊,Google 對 Android 4.0 的介面改造後,老實說若交由各手機廠自行調整也不一定能有更高明的表現。但 Sony 也不是完全照搬原生介面交差,例如將桌面小工具從程式集中獨立出來,就比原生的配置來的方便簡潔。多工切換頁面則以原生為範本,並加上 Small App 桌面浮動小工具應用,可在執行主要程式時同時開啟計算、錄音與記事等功能,Sony 也提供使用者至 Google Play 軟體市集中自行擴充所需的小工具。

Xperia Z 在設定選項中具備相當豐富的獨家設定選項。「進階 Wi-Fi」中除了一般都有的「休眠狀態仍保持連線」,Xperia Z 多了「避開品質不佳的連線」,開啟後系統會自動對訊號不良的無線網路實施斷線,實際開啟後 Wi-Fi 訊號大約剩下一格就會斷開連線。這項功能對於經常移動卻又會使用公共熱點的使用者可說是相當方便,可以避免熱點連線品質已不良,系統卻仍然連線造成網路中斷的情況。

談到公共熱點,在台灣擁有最多公共熱點的中華電信,在今年一月開始陸續在各個區域開放行動熱點自動登入功能,以 SIM 卡認證的形式可免除手動登入的麻煩,雖然在宣傳上是以 iPhone 為主,但其實 Xperia Z 也支援了這項功能,只要連結中華電信熱點並在「EAP 方法」中選擇「SIM」卡認證,即可享受自動登入熱點的便利性。而且配合上述「避開品質不佳的連線」設定,可以大幅提升行動熱點的實用性。

至於省電選項,Xperia Z 也提供了兩種模式供大家運用,開啟「STAMINA」模式可讓手機在螢幕休眠時關閉數據連線,降低待機時的耗電量。「低電量模式」則能自行設定當電量低於一定比例後,自動削減螢幕亮度與開啟時間,並關閉所有周邊連線,將用電量最小化。


多媒體部分 Xperia Z 則延續其一貫風格,已相當完整且精緻,Walkman 音樂撥放介面以類似 Cover Flow 風格呈現,背景顏色則會隨專輯封面的色調調整。之前在 Xperia V 上看到的音質增強選項也沒有缺少,獨家的 ClearAudio+ 設定主打可讓音質更加清晰,另外在耳機與喇叭設定中另有「環繞音效」、「清晰立體聲」、「Clear Phase」與「xLOUD」數項設定,我們認為 Sony 提供這麼多選項,並非全部開啟就會有最好的表現,主要還是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出順耳的聆聽感。

相片瀏覽介面可切換多種顯示模式,最基本的縮圖模式可一覽所有的圖片與影片,用手指捏放即可調整縮圖大小。也可以換個方式用相簿模式瀏覽,或配合地圖顯示,利用 GPS 標記功能在一個 3D 地球上提供使用者總覽各地旅遊的紀錄。影片播放介面也沒有更動,可清爽呈現各個影片資訊。

在上次評測 Xperia V 時,我們就有提出對「Timescape」卡片式社群瀏覽程式存廢的思考,認為這個應用對大螢幕的空間利用不佳,且操作起來不是很順手,大幅降低用戶的使用意願。果然在 Xperia Z 上,Sony 拿掉了這個自 Windows Mobile 時期就做為 Xperia 手機特色應用的程式。不過 Sony 並沒有對移除這項功能做出任何解釋,也沒有加入新的社群整合應用。從便利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 Sony 仍需要開發這類程式,雖然 Android 的通知列已經能取代一部分的功能,但做為純瀏覽仍有一定的功用,還是希望 Sony 有計畫開發更好用的介面。




效能與電力

Sony Xperia Z

HTC Butterfly

Galaxy Note II

PadFone 2

Quadrant Advanced

7,593

7,944

6,819

7,703

VellamoHTML 5

2,042

1851

2,482

2,520

安兔兔

14,898 (V3)

21,031 (V3)

13,539 (V2)

15,489 (V2)

SunSpider 0.9.1 (ms)

1,850

2,140

1,023

1,291.9

GLBenchmark 2.5 Egypt HD C24Z16 Offscreen (fps)

29

29

17

31

CF-Bench

13,736

17,707

15,267

18,237

電池續航力

5:34

6:55

10:45

7:30

SunSpider: 分數越低越好


Xperia Z 在硬體搭上近來旗艦機種的 Qualcomm 列車,在 2012 年底在市面上已經看到多款採用 Snapdragon S4 Pro APQ8064 1.5GHz 四核心處理晶片,2GB RAM 在 Android 4.1 版本中已游刃有餘,一般使用大部分時間都餘有 1GB 以上的空間可供使用。手機出廠時預載 Android 4.1.2 作業系統,程式與介面的切換滑動皆很順暢,沒有遇到卡頓的情況。不過當某頁桌面放上相簿小工具時,切換到該分頁容易出現讀取的延遲現象,這在之前幾款 Xperia 手機都有出現,但既然 Xperia Z 已配備了 2GB RAM,照理說預先快取的機制應該不難做到,希望開發人員能針對這個老現象加以改進,畢竟如此頂級的硬體卻讓一個桌面小工具的讀取影響使用者體驗,容易讓人對 Sony 的介面校調有不佳的印象。

至於跑分數據方面,我們一次列出其他三款市面上曝光度較高的四核心手機進行對照。我們拿到的 Xperia Z 測試機,在安兔兔與 CF-Bench 兩個項目都與競爭對手有不小的差距,列表中本手機加上 HTC Butterfly 和 ASUS PadFone 2 三款硬體平台相似度極高的機種,撇除系統韌體校調功力,照理說結果不會呈現這麼懸殊的差距。以安兔兔為例,在接上 USB 充電、登入相同帳號並維持預設桌面的情況下,細部分數的 RAM 效能甚至呈現高達一倍的差距。不過參考其他幾項跑分軟體,除了 SunSpider 項目表現稍嫌落後外,其他項目都可算在合理的誤差範圍內,反映出 APQ8064 硬體的普遍分數,所以我們只能暫時歸咎於 Xperia Z 測試機還沒有對特定跑分軟體最佳化。最後還是要提醒,跑分結果不一定與系統順暢度有完全的關聯性,有時候回歸際操作的體驗會比只看分數判斷來得更貼近現實情況。在進行跑分測試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Xperia Z 背面的上半部發熱現象較為明顯,但經過一連串跑分與電力測試下,並沒有出現熱當機或不穩定的情況。

在手機進入 4 核心與 5 吋螢幕的時代,讓電力表現更顯其重要性。Xperia Z 的電池容量以達該公司手機之最的 2,330mAh,由於配合外殼設計與防水機能,讓電池採不可更換式設計。雖然高通 S4 處理晶片有著更好的省電機制,但在 Xperia Z 上,螢幕仍不可避免成為消耗電力的超級殺手,我們發現上網時平均每 1 至 2 分鐘就會消耗 1 % 的電量。也就是說在測試期間連續瀏覽網頁或玩遊戲,大約兩個小時就能把電力耗盡,有鑑於電池不可自行拆卸,重度使用者出門在外準備一個行動電源似乎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至於溫和使用基本上可維持 8 至 10 小時待機時間。

接下來以我們的標準電力測試,設定螢幕亮度為 50% 並關閉自動亮度調整、開啟 Wi-Fi (未連線)與 3G 連線、關閉所有低電量省電模式、維持 Facebook 每小時與 Twitter 每 15 分鐘更新和 Gmail 即時推送的情況下,重複播放儲存在手機內的影片,Xperia Z 歷經 5 個小時又 34 分鐘後自動關機。考量到核心硬體、螢幕尺寸與解析度都有不小的提升,這樣的成績對比去年底自家的 Xperia TX 和 Xperia V 來說可以算是不小的進步。但與最大競爭對手 HTC Butterfly 比較起來仍顯得有些差距,Xperia Z 的電池容量多出 300mAh,體質上沒有落後的道理,希望在硬體到來到一個世代的頂點後,Sony 接下來能夠多加調整。此外 Xperia Z 隨機附上一個輸出達 1.5A 的快速充電器,我們對其充電效率感到滿意,在耗盡電量後僅需要 2.5 個小時即可將電池充至 100%,但有鑑於其電力表現,似乎將這個優勢兩兩抵銷,殊為可惜。

總結


Xperia Z 的精緻外型與防護認證,證明了兩者可以兼顧。且 Sony 從去年底的機種開始,已明顯感受該公司對操作流暢性的改善,讓這款新一代旗艦機種自一發表就成為受矚目的焦點。螢幕解析度推升至 1080p 並與 5 吋螢幕相搭配,改善了手機閱讀的便利性。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大多時候的感覺是愉悅的,但也因為硬體已來到一定的高度,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軟體的細節,雖然 Sony 在連線省電上多所著墨,可是在其他細節上仍能發現不夠完善之處。除喇叭擺放的位置容易被右手遮蔽這點已無法改變外,快速啟動相機後的操作限制與電力表現等方面,希望 Sony 能夠持續改善韌體的不足。另外在拿掉社交整合應用後,Sony 還會推出相關的程式嗎?也是我們關注等待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