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Cyber-shot DSC-RX1 評測前篇


全幅規格的相機現在雖然稱不上流行,但在今年的 Photokina 前後,Full-Frame 全片幅規格的相機要說是「百花齊放」應該也不算誇張,即便如此 Sony RX1 的登場的超強氣勢還真的是直接吸走了一堆人的目光。與 NEX 系列機型推出的時候相似,就在眾廠商正努力跟上將 APS-C「隨身機化」的同時,全幅規格的隨身 DC 就這樣被 Sony 給做出來了,想必當時除了讓我們驚訝之外也讓一堆廠商跌破了眼鏡。

不過這部相機是否真能夾帶著與 RX100 類似的氣勢,再次扮演市場攪局者的角色呢?有注意我們報導的朋友,應該在看過 RX1 市售版開箱動手玩的心得之後依然意猶未盡吧,這次,就請在跳轉之後來看看這部全幅隨身機的實力是否真能物有所值吧 -- 簡單透漏一點點心得,這部相機應該算是筆者少數幾台評測完會很捨不得歸還的相機之一了吧。



章節選單




規格簡介


從發表以來,Sony RX1 一直給筆者一種強烈的距離感,這點可能是因為這部相機不論是在攝影器材展,或是在日本的總部之中,幾乎都是永遠靜靜地放在展示台上亦或是玻璃櫃裡有關係(難以觸及啊啊啊)。所以最後,不得不在心目中只有把這部相機在腦海裡定位為與 NEX-7 差不多等級的相機,但卻因為「135mm Full-Frame 全片幅」驚人規格的關係,所以才敢賣這樣的高價。

事實上,直到實際摸到了這部 Cyber-shot 機型裡面的最最最高階(系列機型中應該沒有比這部更貴的了吧?),小編才體會到了 Sony 與 Zeiss 合作碰撞出來的頂級相機產品到底是有多麼地吸引人,也回想到了 Sony 推出 R1 時的那種經典感受。


RX1 擁有 14 bit 的 RAW 原始檔記錄能力、感光範圍除了原生的 ISO 100 - 25,600 外(可向下延伸至 ISO 50,自動感度最高可達 ISO 25,600),還能透過多框除噪的功能讓感光度範圍擴張到達到最高 ISO 102,400 的驚人規格 -- 這點相較於自家的最高旗艦 SLT 單反機型 A99,可是要再多擴增了一格呢!針對此點,採用的新一代 BIONZ 影像處理器的這部全幅 Cyber-shot 機型的 5fps 連拍機能應該也幫上了很多的忙,多框除噪 / HDR / 全景拍攝等功能都對連拍有一定的需求呢。

錄影的機能上,RX1 理所當然具備現下相當基本的 1080p 規格,流量最高可達 28 Mbps 與 60fps 的記錄能力。雖然它不具備其他 Sony 相機機型所擁有的 OSS 光學防手震功能,但在錄影中還是可以選擇以電子防手震的方式來啟動穩定功能(廣角焦段將因此有所犧牲,加上 16:9 的裁切,焦段大約為 44mm 左右)。而其 113 x 65 x 70mm 的尺寸,整體而言大小真的就像是台 NEX-7 之流的 APS-C 感光元件旗艦機型配上定焦鏡的差不多大小,雖然 482g 的重量在輕薄機型中並非特別搶眼的規格,但也是因為其具備鎂合金的高金屬質感與堅固構造的關係。


不過單看規格,相信大部份人(包括筆者剛開始)應該都對那 NT$92,800 / HK$23,990 的售價有點不以為然吧?畢竟 2,430 萬畫素的全幅感光元件市面上也不算少見,35mm f/2.0 的等效鏡頭也有很多廠商都有提供,甚至自家的 NEX 系統也能透過搭配 Zeiss 鏡頭達到類似的焦段 -- 而且 f/1.8 的光圈還要來得更大些呢(更別忘了 NEX-7 可是也有 24MP)。

但只憑表面上的規格真的能顯示出 RX1 的價值嗎?固定式鏡頭的畫質保證(蔡司的招牌更別說了...)、新世代全幅感光元件加上輕量化的機身,配合數個獨立調整轉盤的進階操控等,細數起來,其實都讓這部全幅隨身機的價值漸漸好像多了一些。而那冰涼的金屬漆面機身所帶來的優異質感,更是有一點上看終極對手 Leica 旗艦機型的感覺 -- 這點,坦白講真的有摸過這部相機的朋友應該才能真正體會到 RX1 的優異質感,不過還是讓筆者嘗試透過鏡頭試著將部分的外觀質感帶給各位讀者吧。

外觀

在評測期間基本上只要筆者掏出這部相機,幾乎十個有八個都以為是 NEX 相機 -- 好吧,我承認我拿在手上也有想要拆鏡頭的衝動,而且機身是真的跟 NEX 機型十分接近,但最經典的還是朋友聽到價位的表情了。還未拿在手上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部全幅的 Cyber-shot 相機真的比想像中的要小巧很多,這點在我們的機身比較圖集中,可以輕易地察覺,基本上它的大小,頂多只有裝了 Kit 鏡的 GF1 大小而已,甚至重量也十分接近,而跟同樣屬於 APS-C 且是固定鏡頭的 X100 相比,反而看起來十分嬌小,但機身外觀的質感方面則是有相當多的差異。


機身的正面我們可以直接看到 Sony RX1 的型號分別標示在機身的左右肩上,方正的蒙皮佔了機身的一側面積,至於右下角看到的是對焦模式的切換鈕,可提供 AF / DMF / MF 的功能切換;鏡頭的前端,也能看到紅色 T* 烙印在這顆擁有鏡間快門的蔡司(Zeiss)鏡頭之上,濾鏡的尺寸與焦段光圈等資訊則是也都清楚標示於其上。關機時鏡頭的光圈會縮至最小,而開機時則會將光圈開放到目前所顯示的光圈大小 -- 在此可以提一下 RX1 的機身特色,其實它在使用光圈先決與手動曝光時,只要切換光圈,即會透過預覽功能直接將光圈縮至該數值,所以可以直接透過螢幕觀察到目前的景深狀態,自然也無需提供景深預覽的功能。


將 RX1 轉到側面,則是可以看到蔡司的商標緊鄰在 Sony 招牌之下,機身側面的連接埠部分,則是有別於其他 Sony 機型,採用的是滑蓋開啓的特別設計,在「喀」一聲的開啓之後,內部由上到下提供了 micro-USB、HDMI 與外接麥克風埠的連接選擇。有趣的是,在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到突起的螢幕邊框,剛拿到 RX1 的時候,筆者還曾經誤以為 Sony 竟然佛心的偷偷地把翻轉螢幕規格賦予此機,不過事實上,這顆畫質與色彩都表現十分優異的 3 吋 123 萬點高解析度 RGBW 螢幕,其實是採用固定式的設計,所以各位要是有機會摸到 RX1 可別跟小編一樣傻傻的在那邊摳邊緣啊。


背面可以看到設計上與 NEX-7 相當類似的背後蒙皮造型,不過錄影專用按鈕則是與 NEX-6 一樣都藏到了大拇指握持處的死角中,以免發生誤觸的狀況。感覺 RX1 分別向自家的多部機型擷取了許多不錯的優點,儘管很可惜 RX1 並不具備上述兩部機型的內建電子觀景窗配置,但透過在 NEX-6 上首見的新版外閃熱靴,其前緣的金手指接點,透過其也使 RX1 能獲得外接電子 / 光學觀景窗功能,而為了保護接點,原廠也提供了專用的熱靴蓋讓使用者在沒有裝上裝置時使用。


我們還能看到已經在許多 NEX 機型上常見的轉盤設計 -- 這次 RX1 則是可在轉盤的方向中,除了上以外的方向自定功能。也提供了專用的 FN 鈕,以及在照片播放介面時搭配在錄影時也能用來鎖定曝光的 AEL 按鈕,兩者搭配則是可以用來做為放大與格狀檢視介面的切換功能;專門的刪除鈕與選單按鈕則是在整個操作介面的最底下可以找到。

在內閃撥桿與播放鈕的右側可以找到第二個曝光調整轉盤 -- 它主要負責的是手動曝光模式下的快門調整功能,由此可見 RX1 的操作介面頗為直覺。不過光這樣其實還沒完呢!只要你見到機身的正上方部分,相信很多人都能瞬間感受到濃濃的傳統相機的機身設計與質感。


RX1 擁有與 NEX-6 相似的專用曝光模式轉盤 -- 比較可惜的是,即使在鏡頭上已經擁有光圈調整環直覺操作配置,不過沒有採用獨立快門轉盤設計 -- 某方面而言,這對快速切換功能還是比較有幫助的,鏡頭的前端,可以看到採用手動切換的近拍環,可將近拍距離透過改變鏡片前端距離的方式,切換至(距離焦平面)最近 20cm 的拍攝距離 -- 沒概念?實際使用起來,RX1 大約可以將十吋 iPad 平板拍到最大 1/4 塊,雖然這近拍功能並不算特別強悍,但一般而言拍拍食物等都算相當夠用了。

手感與操作


RX1 拿上手的感覺跟 Sony 的文宣 「Full frame, Palm size.」十分切合,整台機身要塞進筆者自己的外套口袋是 OK 的(只是口袋會有點鼓就是了...)。稍微把玩一下,便能很直接地感受到強烈的金屬觸感傳至手心 ,1/3 格切換的光圈環、滑順適中的對焦環都讓人對其質感與手感愛不釋手。

這邊比較可惜的是近拍切換環有點過於細小,所以急著切換時總是會不小心去轉到前端的對焦環;光圈的格數切換的格段感不是很確實,而且阻力有點弱,所以若是將手環住鏡頭來握持機身,很可能會偶爾不小心切換個 1/3 ~ 2/3 格,但是這方面的影響其實不算大,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即可。


RX1 的光圈環設計與近期 Zeiss 所推出的鏡頭相似,都是在標示著光圈數值的表面左右提供稍微浮起的操作兩個區塊供使用,坦白講,這部分的操作手感並不是非常的踏實,所以偶爾會因為手指還在找光圈環位置而影響到拍攝節奏的狀況產生。這點,在機身角落的對焦模式切換轉盤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有點硬加上沒有提供更有阻力的接觸點,所以建議會時常切換此功能的朋友可以考慮將 AF / MF 的切換功能自定在方向鍵內,應該會更為快速些。


RX1 的開關與模式轉盤手感都相當「硬朗」,這方面也許是為了避免使用者誤觸切換到所作的考量;機身上的所有按鈕都是採用內陷的蝕刻設計,按鍵的質感與手感都屬上乘,金屬質感且具備復古風味的快門線螺紋設計,雖然剛開始切換起來會因為阻力有點重擔心是否會把開關撥桿給弄斷(XD)。

右手蒙皮的部分雖然範圍不大,但軟硬程度滿剛好的,雖說機身上沒有突起的手把設計,但整體而言提供的握持感已經十分不錯,雖說小相機還是逃不了手指還會在鏡頭內側掙扎的命運,不過個人倒是覺得這樣的表現已經算不錯了。RX1 的重量儘管已經是全幅數位相機中尺寸最小巧的機型了,但拿久了還是會有點沉手的感覺,這點相信這對會考慮此機的消費者而言,應該比較偏向於享受金屬質感的「甜蜜負擔」吧?


RX1 算是一部可以單手操作的機型,幾乎右手已經可以掌控大部分的功能。只有閃光燈的開啓撥鈕與對焦模式轉盤比較靠機身左側,至於機頂的模式轉盤與鏡頭的相關功能(光圈、近拍切換、手動對焦),雖然用單手還是可以接觸得到,但還是建議用雙手執行比較不會讓自己看起來有種陷入窘境的感覺。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細節的部分。Sony 這次真的對細節照顧得十分的好,連接埠與電池記憶卡的外蓋打開來都有種很痛快的感覺 -- 那個連接埠的滑蓋設計真的令筆者感到十分驚艷。鏡頭蓋的部分則是採用了金屬打造,忽略重量不說,整體而言 Sony 真的是從開箱到開啟鏡頭蓋開機使用,都感覺得出來有用心地讓這部相機更「高級」。真心推薦各位有機會一定要親身體驗看看這部相機,相信只要摸過的朋友應該能立即感受到 Sony 與 Zeiss 在打造這部相機上的誠意所在。



對焦表現


這應該會是大部分人比較難以接受的部分了,RX1 的對焦儘管在短暫的開箱動手玩時筆者認為僅是「及格」,雖說在一整週的相處之間,自己一直都是覺得這樣的表現算很 OK,但這單純是因為自己對於 RX1 其它部分的表現真的頗優異,所以並不覺得這樣的對焦感覺有特別令人不爽的地方。(好啦,淺景深真的會令人難以自拔~遮臉)

坦白講雖然在本篇評測已經將對焦的速度簡單示範給各位了解,但在日常生活的表現中,其實 RX1 的對焦判定機能並不是非常優異。儘管它的對焦行程前後移動的速度相當迅速,不過合焦時還是很容易有遲疑的情況產生 -- 也就是儘管即時預覽看起來已經算是對到焦了,RX1 的對焦系統還是會前後確認一次。而這樣的對焦表現,其實在新一代的 NEX 相機群乃至於同系列的 RX100 都不太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所以假設大家考慮購買這部相機的話,個人認為優先需要測試的,也許就是你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合焦反應速度了。喔!在此一定要提一下一個小發現,擁有光圈環的 RX1,儘管可以直接在縮光圈時預覽景深,但筆者也發現光圈這樣做動對於對焦系統可能帶來的一個問題點。就是在縮光圈時,對比對焦所接受的光亮程度也會因此被減少,也就是並不會在對焦時全開光圈。這點跟筆者曾經把玩試用過 Zeiss 的 M42 手動鏡相似,有點像是將光圈控制保持在手動檔位一樣。


這點相信 Sony 也有注意到,因為 RX1 如果將光圈一路縮到超過 f/8.0 之後,其實在半按快門對焦時,機身還是會自動將光圈放到 f/8.0 的大小進行對焦後,才再將光圈縮小。儘管開放光圈與 f/8.0 時的對焦情況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感受,但筆者還是不禁納悶,為何廠方不願意讓光圈保持在最大光圈來進行自動對焦呢?初步猜測也許是為了快門延滯的表現吧,畢竟縮光圈也是需要一點點時間的囉。

應該也有人會好奇切換到近拍時 RX1 的對焦速度如何吧,事實上個人覺得速度算是保持相同的水平啦 -- 是說,比較被考驗的還是對焦偵測的模組囉。而 RX1 近拍切換的方式還是令小編有點難以習慣,感覺需要更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在拍攝時把這方面的切換時機練習得更適應些,這也意味著這部相機其實並非「高速」為最高宗旨的機型囉。

續航力


RX1 用的電池與 RX100 完全相同,都是採用 BX1 的鋰電池。但一般而言,官方所提供的 CIPA 數據在筆者一般的評測使用之下,表現基本上都會較數據好個兩成左右吧,但這樣的狀況在 RX1 上真的是看不出來,實際上在幾次完全用盡電池的拍攝狀況下,RX1 每次充電可以拍攝的照片數大致上為 240 ~ 250 張左右(約莫拍攝五分鐘左右的幾個影片片段),但有一天竟然只拍不到 200 張就沒電收工。

這樣的表現的確是令人有點失望,雖說它可以直接以 micro-USB 的介面用行動電源進行緊急充電,但總覺得 Sony 應該至少要給 RX1 餵顆稍微大電量一些的專用電池也好,不然這樣的狀況,真的是不多買個兩顆電池的話,出去玩一天還是會有點擔心撐不夠久。而且重點是,RX1 並不能邊透過行動電源充電邊使用,使用的傳輸線也必須要具備資料傳輸功能才能使用,而且盒裝內也沒附上專用的充電器,所以... 電量貌似也是這部超高階數位相機比較弱勢之處。

未完,後篇待續...

RX1 出乎意料的高質感,真的令筆者有一種回到手動相機極度流行的底片時代,即使在不開機的狀態下,都能讓人把玩品味相當久,某種程度甚至有一種上看 RF 頂級機型質感的錯覺 -- 是說,雖然跟 M9 比 RX1 是滿便宜的... 如果質感不好,相信 Sony 也不敢開出破九萬台幣的售價吧?至於這部全幅消費機實際拍攝的表現,到底是否也能讓我們看到掛上 Zeiss 招牌的高畫質堅持呢?就請各位喝杯茶跟著我們繼續觀看本次 RX1 評測的後篇深入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