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科技:Lytro Camera、MagicPro ProMini 8000 行動電源、MacBook Air

活.科技」,一個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專欄,我們在此說說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 Apps、產品或玩具等一切與科技有關的東西。與洋洋千字的報告不同,「活.科技」集中在編輯們的個人感受,也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看科技產品。


時隔三星期,「活.科技」再次跟大家見面。未來「活.科技」將以雙週專欄的形式出現,希望在更充份的時間下,讓編輯們能夠好好分享一下生活中的科技事。本週各編輯均放下了舊東西,拿起新東西,Stone 放下軟體,拿起 Lytro Camera,再度感受光場相機的震撼;而 Danny 則放下 Android,拿起 MagicPro ProMini 8000 行動電源;Sanji 更是放下 ThinkPad,拿起 MacBook Air。現在就跳轉看看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科技產品吧!

Stone IP:Lytro Camera


第一次見識到 Lytro Camera 是一年多前的 Asia D,那個時候甫公佈便有幸玩到,當下對這種先拍照後對焦的相機有無比興奮,期望它快點推出市場,可以讓我們有全新的拍攝感受。一年後的今天,再次拿起 Lytro Camera,雖然新增支擾手動曝光功能,但在使用上還是差不多,仍是以自動模式的效果最好,而且領著它在台北遊走,還是無法把它當作一台相機使用,只能偶而拿出來玩玩,始終擺脫不了,技術出眾,但實用度低的情況。

Lytro Camera 的使用方法確實出色,也很大程度的改變了我們對攝影的既有看法。不過,要好好比擬出它的優點,前後景的距離一定要很遠(特別是前景要很近),這樣才可以好好的顯示出其能變換對焦點的效果,不然拍出來就像一般的小光圈照片一樣,照片全對焦,看不出個分別來。光場相機的技術成分高,但實際使用上由於解像度底,顆粒感強,所以並不能夠把它當中一般的相機來使用,拍攝出來的照片不算很好,頂多適合在社交網絡上更朋友分享,只能維持在玩玩就好的地步。玩的話,Lytro Camera 確實不錯,只是在真實生活中使用,它還沒有找到它的定位,還沒有一個很適合使用的場景。

Danny:Magic Pro ProMini 8000 行動電源


作為一個重度的數碼產品使用者(以及一個懶人 XD),小弟對於電量的質素和要求是頗高的。不論是日常使用還是在測試手機等裝置時,都很容易遇上電量不足的問題,而這也是大家經常面對的問題;所以當這組 ProMini 8000 行動電源到手時,的確有不小的期望。在談感想前,慣性的先看看其詳細資料:8000mAh 電量(當然)、觸控式開關、2.1A / 1A 雙 USB 輸出及金屬機身等。

使用上,ProMini 8000 的電量在個人來說非常足夠,到手至今使用接近一個月,主要使用方式除了當手機沒有電時才充電外,小弟還會利用它接駁 ZTE Grand X LTE,讓它作為 LTE Wi-Fi 分享器使用。以前者的用法,一般都是在手機(iPhone 5)電量在 12% 時,關機充電直至充滿為止,而這樣做所需要的時間,大約就是小弟由自己的家出發到記者會的大約 45 分鐘路程;開機的話,以 ZTE Grand X LTE 開啟 4G 連線和同步等等的狀況,吃個晚餐約 45 分鐘就可以充到 12% 電力,而以上都是以 2.1A 輸出為標準的。

至於第二個用法方面,小弟就因應耗電量,而選擇只使用 1A 的輸出口。一般來說,Grand X LTE 的電量作為 Wi-Fi 分享可撐到 4 小時,而加上 ProMini 8000 作補充的話,基本上到 8 個小時才耗掉顯示的一格電力左右(共 4 格)。不過,在使用期間小弟就發現了一件事,就是 ProMini 8000 的表現受線材的影響很大,必需要是用高質的線(像原廠線或隨附的長線)才可以達到最佳效果,而線材差的話(像路邊攤十多塊錢買的那些)就不能有效充電了。


Sanji:Macbook Air 13.3




說 MacBook 和 ThinkPad 是筆電世界中最頂尖的兩位「佼佼者」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今年恰逢 ThinkPad 20 週年,而我卻在這一年裡和與我朝夕相伴四年有餘的 X200 說了「再見」(其實沒有啦,只是用的時間比較少而已)。這其中的原因一是 X200 也確實到了該換的「年紀」,二是在新的工作環境中用到 OS X 的機會確實很多(同事都在用,哎... 就是這樣才會被人叫做 iEngadget 啊...摔!)。於是在七月的時候我就購入了上圖左邊這台 2012 年款的 13.3 吋 MacBook Air,用到現在四個多月,我就在這裡小談一下從 ThinkPad 轉到 MacBook 的感受吧。

首先在外觀上自然不必多說,ThinkPad 雖然風格沈穩但多年來不變的外形實在讓人有些審美疲勞。雖說 MacBook 近年來在外觀上變化也說不上特別大,但要論厚度、重量等方面 ThinkPad 就真的要甘拜下風了(以前一直覺得 ThinkPad 的 X 系列攜帶起來已經很方便了,但 MacBook Air 實在是...)。在使用感受方面 OS X 用起來真的很快(我的 X200 使用的是 Windows 7),雖說兩款產品相隔數年並不適合以硬體規格來論英雄,但在多工處理、切換等方面給我的感覺確實是 Apple 的設計更勝一籌。

不過儘管如此,對像我這樣經常要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來說,ThinkPad 的優點也非常明顯。比如說至今為止我仍認為 ThinkPad 鍵盤的手感要出色許多(不光是 X200,之前的一些產品手感更好,最新產品的孤島式鍵盤沒有用過,這裡就不作評價了),這並不是說 MacBook 的鍵盤不好(背光鍵盤等都是非常出色的設計),只是 ThinkPad 做得太突出了而已。加上 ThinkPad 還有經典的紅色指點桿(不過現在似乎做得越來越差了,Lenovo 你就乖乖地中一槍吧),個人認為在文書編輯時它的效率要比 MacBook 的觸控板高許多。當然在網頁瀏覽等方面 MacBook 觸控板手勢加快速鍵的組合在使用者經驗上要甩開 ThinkPad 不少。還有一個感覺就是使用 MacBook,確切的說是 OS X 後在防毒方面要省心了許多,不過這並不是說其系統防毒表現有多好,只是這個平台相對來說受到駭客攻擊的次數較少罷了。另外相較之下在 OS X 上支援的軟體和遊戲更少,不過滿足日常使用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隨著 Apple 產品近年來的熱銷,這一情況也已經開始在逐漸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