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專欄:海洋公園的 3D 鬼屋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對於台灣的朋友,十月也許是一個普通的月份,沒有什麼特別,不過十月對香港的朋友來說,這便是一個鬼聲鬼氣的月份了!香港兩大主題樂園之一的海洋公園,每年均以十月全城哈囉喂為口號,把西方的萬聖節氣氛融入到樂園內,提供不同類型的鬼屋,令不少年青人為之瘋狂,把進入海洋公園,參與哈囉喂活動,成為年度活動之一。

海洋公園的哈囉喂活動今年與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合作,推出 3D 鬼屋,利用科技把另一種的驚嚇體驗帶給參與者,石先生日前已率先進入這個 3D 鬼屋,體驗這種立體的 3D 技術,看看到底它什麼葫蘆賣什麼藥。


與大家解釋有關的立體 3D 科技前,先與大家分享這家 3D 鬼屋吧!走進這家 3D 鬼屋,大家會被要求戴上一副主動式快門眼鏡,然後站在地下的副螢幕上,準備觀看。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習慣與 3D 畫面有一段距離,所以便會站在副螢幕外(如上圖的女士),以看清楚 3D 效果,但由於這是一個立體的 3D 感受,因此實際上需要如下圖般站在副螢幕之上,才能感受到驚嚇的效果。

與一般的 3D 電影差不多,最佳的可視位置是中間,下圖中女士站立的地方。這樣便可以同時感受到地下立體畫面帶來的震撼,特別是影片中地下崩榻的效果。影片全長約 3 分半鐘,主要是一些物件穿透、惡魔衝出來把你吃掉的情況。立體的 3D 效果不錯,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穿透的感覺,加上系統本身能夠追縱眼鏡的位置,所以在惡魔衝出來的時候,即使石先生左閃右避,惡魔仍然會跟隨著你,直到把你吃掉為止。

看完整條影片,從驚嚇的角度去感受,整條影片的故事性不足,從舊式屋村突然走到天井,又突然被厲鬼追殺,再到地獄般的世界,沒有連貫,令石先生無法感受到驚嚇的感覺,只是感到有一堆東西不斷的飄出來。與海洋公園常設的超動感影院比較,全新的立體 3D 雖然在設備及效果上較優勝,但實際感受卻明顯較差。(看完整場,竟聽不到一聲尖叫聲...)更重要是從進入鬼屋等待,直到看完整條影片,氣氛最緊張及最驚嚇的部份,竟然是在等待、排隊的時候,這種落差令影片更加失色。


從技術來說,這個名為 CAVE 0.5 的系統的確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立體 3D 環境,只是影片本身欠缺故事性,以賣弄科技本身的效果為重點,導致體驗只是感受到一些效果,並不驚嚇。另一方面,影片雖然聲稱提供高清的解析度,達到 2,560 x 1,440,但器材上採用的投影機,只是單鏡頭的 WXGA 1,280 x 768 DLP 投影機,把一段高清的影片放在標清的投影機,質素已經會下降,更何況投影機還需要使用其單鏡頭輸出 3D 效果(同時輸出左、右眼影像),令解析度進一步下降,導致整體效果沒有想像中的好,遜於一般的 3D 電影。

CAVE 0.5 的原系統是 1992 年研發的 CAVE,原系統提供正面、左面、右面、地面,共四個畫面,配合特制眼鏡,做到立體 3D 環境的效果。這次採用的 CAVE 0.5 技術則提供較簡單的雙螢幕,提供正面與地面,再配合主動式快門眼鏡,讓參與者能夠仿如置身現場的 3D 環境,感受到不同的物體穿越、追擊等效果。

由於預算(共七位數字)與空間的關係,這次海洋公園採用四套系統以提供八間 3D 鬼屋的效果,每一間鬼屋兩個 6.3mm X 3.5mm 的投射螢幕,其中一個投影機,背投至另一家的鬼屋(交差背投),另一個靠近主螢幕的投影機,則投向地上的副螢幕。鬼屋還提供了 4.1 音響的配置、約 15 副的 DLP 主動式快門眼鏡,後台使用一部支援 HDMI 3D 顯示輸出的電腦。



簡單來說,整套系統的使用與一般的 3D 電影相似,但由於增加了地下的螢幕,而且兩個螢幕的面積較大,所以在立體效果上能夠做得更好,特別是當中一幕舊屋村的場景,正面螢幕與地面螢幕的走動配合,令其效果更加真實。

總結有關體驗的感受,這次的立體 3D 算是不錯,若能夠改善解析度,並把系統升級到完全版,加入左、右兩面螢幕,其效果肯定會更進一步,更加真實。看到這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什麼更強的應 用呢?其實外國已經有人嘗試把 Microsoft Kinect 配合 CAVE 的應用,讓我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環境互動感受,這樣看來明年的哈囉喂應該還有夠多進步的可能吧!(不過相對的投資也應該會翻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