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觀點07:來聊聊「全方位隨身機」

很開心看到Olympus XZ-1的推出。 這表示有更多的廠商終於願意切入了「更強的機身能力,但卻更小機身且造型不很專業」的機種開發,而且也引起了相當程度的注目。不過有的人可能比較難理解, 為何這樣類型的數位相機會引人注意,甚至不認為是一個特定的相機分類。個人有點小小的心歷路程,以個人的觀點來聊一下這類範疇的機種。

前一篇當中, 有讀者對於高階隨身機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提到Canon G12為何沒有列入。在個人的分類中,基本上G12就是因為體積所劃分出來的。當然,讀者講得也有道理,提到「SIZE的話,G12比他們大半號,可是跟 GF1或NEX比還是整整小兩號,這些輕便兼具操控的小相機之間還要再依照SIZE細分級距?我想沒這個必要吧」。這牽涉到的就是觀點問題了。



要符合「更強的機身能力,但卻更小機身且造型不很專業」,這樣的說法雖然簡單,但在分類上其實有些小小複雜。個人做簡單具體說明:能夠有完整PASM的操 作模式,又要有熱靴,體積要盡量小並且看起來是不專業外型,很消費機的樣子,才算是合格。當然,伴隨著這樣要求的產品,等效焦距通常希望能夠更廣一點,因 此28mm起跳的要求也會列入(一般消費機大約是35至38mm左右小廣角起跳)。而這樣的機子,一般我們是用高階隨身機這樣的名稱來表示。


我想就以這位讀者所提出的分類問題為一個引子,從個人使用的心歷路程,來談談所謂的「全方位隨身機」。之所以不用高階隨身機一詞,是因為就個人的定義中,熱靴佔了一個條件。高階隨身機的定義還是算太廣,Canon的S95是高階隨身機沒錯,富士的F300EXR(現在要說F500 /550 EXR了)算不算高階隨身機?當然也算。因此個人另外以「全方位隨身機」來稱呼區分之。

為何Canon S95、富士F500/550 EXR不列入,我想沒有熱靴是很明顯的條件區分,在分類上不會有什麼問題。那為何Canon G12、Nikon P7000也不列入呢?

今天如果是以採購評測的角度來看,Canon G12與Ricoh GX200 / GRD 能夠放在一起比這點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都是具備強大功能的高階消費機。反而是不分在一起才有些困難。因為我們很難說多少尺寸以上的是一個分類,而多少尺寸 以下的是一個分類。畢竟輕便不輕便是很主觀的,要說G12輕便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不過,我們若把造型以及體積撇除,Canon G12論機能論畫質比上Ricoh GX200 / GRD、LX5、EX1等機種 ,我想玩家很清楚誰高誰低。甚至就價位來說,GRD還比G12貴。而Canon又是相機領導品牌,那為何可以捨G12而選GX200 / GRD、LX5、EX1等機種?可見體積與造型是其中很重要的考量。G12大半號會不會有影響,這個答案對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一組是很輕鬆塞在小包包、原來就有帶的包包或腰包裡,另一組是需要再拿相機包來揹,在使用用途上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至於全方位隨身機的定義中,還有一個造型因素。所謂的不很專業外形,說起來很主觀,只能說這點就是憑心證了。但外觀有影響是無庸置疑的,比如說Panasonic G1與GF1,本質上的差異當然是有,但外觀顯然會是一個重點。會選擇GF1而不選擇G1,其中的外觀因素所佔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全方位隨身機」是隱約存在的產品線

當然,這樣的定義實在不是很精確,我只能說這樣的分類不算太明顯,也很主觀,但在個人幾年的使用過程中,卻是可以深切感受到,這是一條隱約存在的產品線。在個人認知當中,最早推出符合這樣條件的數位相機,就是 Ricoh的GX / GRD系列。其他後來像Panasonic LX系列,三星的EX1都是類似的設定。在採購評測分類上,將Nikon的進階機種P系列、Canon的G系列或是S系列加入,放在同一個範圍中很合理也很正常。但如果有真正使用過一段時間,應該是可以體會到有無熱靴以及體積造型的差異,會讓你對這些相機的選擇有所區隔。因此,Canon的G系列在規格上說起來與三星的EX1很接近(有人說三星的EX1根本就是參考了Canon G11,有沒有道理,讀者自己研究一下應該就會有個答案了)。但因為G12體積較大以及造型的因素,所以個人認為這兩者是有區隔的。

個人有點難說明為何在分類上要切出這樣的產品線。不過簡單來說,就是:

1、不想帶太大太重的相機
2、價格不能高到讓人流眼淚(但很遺憾的,這種相機也不會便宜)
3、不想機身看起來專業,在街拍時引起人們注意
4、有強大的機身性能,拍照時有很多的彈性。

這領域的消費族群說起來不算是很多,要隨身的話,只要機能弱些,比這種相機小的產品太多了;要影像品質的話,現今Evil相機也有不少選擇。個人也曾經為影像品質換過較大的Evil 相機,不過用不了多久,我又換回體積較小的消費機。




當年尋尋覓覓,最終還是難以圓夢

在幾年前,個人想要找類似這樣的消費型相機,但很遺憾找不到,一直無法完心中的相機列表。當時我的想法是最專業的拿S2Pro,最隨身的拿Sony U20 壽司機,然後中階的相機種類,就是想要機身強大,但夠隨身的機種。但這樣的願望在當時一直做不到,因為沒有這類型的機器。若要找到相近的機種,勉強來說,Minolta DiMAGE F200、Ganon的S系列以及Ganon的G系列等三個選項是在我的考慮範圍(沒選N牌的進階消費機,是因為當時覺得N牌的不好用),在當時是選了C牌的G系列(G3還G5有點忘了),因為有旋轉LCD。不過有些後悔,體積在評估上還是偏大,後來也有購入F200,但電池續航力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此外,等效焦距沒有28mm起跳,也是一個遺憾。

一直到了Canon S60的出現,個人就相當期待。因為C牌的S系列機能強大(在當時的高階隨身機其實沒有像現在這麼普遍),又開始加入了等效28mm焦距的元素,而Canon的操作介面我一直都很喜歡。就僅差一個熱靴,只要有了熱靴,就是個人想要的機種。

不過......爽的地方就在這裡,沒想到這一等就是N年,S系列還曾經一副要停下來不做的樣子(Pro 1表示......),一直到了S95,都沒有加入熱靴,也沒有新的系列出現。雖然我很清楚C牌會採取產品區隔策略,來讓S系列與G系列有所差異,但想說隨著時代的演進,總會有加入的一天,S系列的規格很早就非常成熟了,後續機的出現總是要有一點梗吧。但沒想到C牌會這麼堅持,一直到現在的S95,就硬是沒有熱靴的規格,也沒有出介於S系列與G系列間的機種。

所以這幾年來,就形成一個遺憾了。






GX與GRD的出現,帶來隨身機也可以有全方位機能的可能性
就價位上可以接受,比較可以承擔的情形下,最早出現符合的機種,就是Ricoh的GX與GRD系列(徠卡Digilux 系列實在不太符合能承擔的價位以及不引人注目的條件,而且Digilux 2體積還是頗大)。我不確定Panasonic是不是受了GX系列的影響,而在後續的LX3上加了熱靴,但個人本身是相信如果沒有GX / GRD 系列產品,LX3會不會有熱靴,甚或是說會不會更晚出現,都很難說。當然,在有了GX /GRD 以及LX3之後,陸續有廠商願意針對這樣的小眾市場推出相機,真是很讓人興奮的事。只是......,最大的遺憾就是GX100與個人犯沖,壞了兩次......,最後就放棄了。對於個人而言,最早的GX / GRD系列,LX3(LX5),以及後來的三星EX1與現在Olmpus的XZ-1是同一等級。而O牌的XZ-1出現,也證明了全方位隨身機的需求也許不大,但這市場應該還是有成長潛力的。




這樣的產品線,在Evil相機出現後,會不會有衝突呢?

外型盡量消費機化,內在機能強大又完整,在GX /GRD開啟先河之後,其實還有可以補足的地方,那就是更大的感光元件。如果有用過GX / GRD 的朋友應該很清楚,ISO值在較高的情形下,雜訊就可以讓人流眼淚了。因此也有出現「如果同樣類型的相機,有出更大的感光元件就好了」的念頭。雖然覺得是有些奢望,但這樣的可能性並不能說沒有,畢竟APS尺寸感光元件的消費機在遠古的時候是曾經存在的,Sony 的R1即是。

後來的確有廠商推出了這種的機種,那就是Sigma的DP1。不過因為是定焦鏡,再加上等效焦距也不廣,就遲遲沒有下手。一直到後來的Evil 機種的先河Olympus的E-P1 的出現,引起了個人極高的興趣。外型盡量消費機化、內在機能強大又完整,再加上良好的影像品質的機種要求,E-P1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段落點(後來更經典的就是後續機超快就出的-_-),記得當時E-P1出現時,網路上許多相機的討論都跟他有關,關注度超高。

個人非常心動,很喜歡有些矛盾、衝突設計概念的數位相機,簡單來說,就是外型復古,但內藏比一般消費機還要強悍的機能與畫質。只是,他們太貴啦......。只能說想要復古造型,是必需要有代價的(可能直接買二手的古董機,代價會比較低一些)。

一直到後來的E-PL1、GF1、NX100等等,價位就是個人可以接受的地步。不過到後來用了之後,才發現這類相機不適合我。個人在用前述的幾台Evil相機,會想念體積更大的數位單眼。看來體積還是一個罩門,個人沒辦法將現今的Evil 相機與數位單眼的使用用途切開。因此最後還是回到了機能強大,但體積更小的消費機選擇。

個人很相信Evil 相機的出現,會影響到隨身高階機種相機的銷售,畢竟就外在條件上兩者太接近,比如說要我講現在的GF2與LX5,老實說除了一些不是什麼決定性的操作細節與規格的差異外,根本就只是差在體積大小吧。因此可以說要隨身一些就選LX5,要影像品質好一點的,選GF2(當然它還有鏡頭上的彈性)。

不過,也正因為自己對於體積大小差異的感受深刻,讓我選擇了LX5,而不是Evil 相機,所以個人很相信全方位隨身機存在的價值,而這也正是P牌的GF2與LX5;O牌的EP系與XZ-1,S牌的NX100與EX-1 會並存的原因吧。因此這兩種的產品線,雖然族群是會有一定的重複,但還是會有一些區隔的。





「更強的機身能力,但卻更小機身且造型不很專業」的消費機,還有進展的可能嗎?
這類相機(GX200、GRD3、LX5、EX1、XZ-1等等)現在已經有不少,規格似乎也到一定程度,還有其他進展的可能嗎?在我來看是肯定的,不談那種新型感光元件或是更快對焦能力什麼的那種順應時間的後續更新。個人事實上還希望:

1、能夠有更廣的焦距。現今所謂的一鏡到底的鏡頭設計,是指等效18mm-200mm(或200mm以上),但一般3至5倍光學變焦的機種,目前還沒有看到18mm起跳。而這類全方位隨身機,最廣是到等效24mm,如果能到18mm的話那就太好了(至於這類相機放進一鏡到底的設計......還是別了吧)。

2、自動鏡頭蓋。其實不知道是哪兒出了問題,是因為鏡頭設計的關係嗎?這種全方位隨身機種所設計的鏡頭,除了特定的定焦機種之外,都是要手動拿取鏡頭蓋。可以理解一般的交換鏡頭相機做成手動拿取的鏡頭蓋,但這類做為隨身使用的全方位隨身機,還要拿動拿取鏡頭蓋,就有點讓人想不通了(要說GRD是定焦所以比較容易做自動鏡頭蓋也不是很對,因Canon G12以及S95都有自動鏡頭蓋,我想應該不是這個原因,這真的是個謎,還是說有手動拿取比較帥Orz......)。從這類相機還會有額外的自動鏡頭蓋販售,就知道自動鏡頭蓋其實是還滿希望會有的選項。

3、此外也希望機身內建Wifi機能,能夠無線傳輸相片。目前雖然有數位相機具備Wifi機能(要是能夠像三星最近所推出的SH100還能夠利用Android 裝置與電腦同步遙控拍照就更好了),但仍屬於少數。比較普遍的,要嘛就是外掛,要嘛就是用SD卡無線方案,但真的看到價格時實在買不下手呀。無線傳輸照片的價值,就是在於方便。其實很希望以後在各個裝置上互動有無。比如說拍e 下照片,除了可以直接丟到電腦、網路外,還可以很輕易丟到平板或是手機。

最後,提一提個人會有的相機數量種類(根據玩家與非玩家的差別,會有的相機數量與種類是不同的)。隨著時代的演進,個人相機的需求,仍然是三台。不過種類上已經有所變化,至少在隨身的部分,已經從壽司機大小的相機變成手機了。而之所以會換,就是著眼於分享方便,可以很輕易拍了後就丟在網路上的特性。


4、希望熱靴有更多的應用
熱靴除了外接閃光燈之外,熱靴上的小玩偶其實也是滿有趣的XD。還有,若能配合機身上的電子接點,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變化,比如說XZ-1最近所出的近攝用的LED燈就是很不錯的周邊。既然全方位隨身機都有了熱靴,那麼在相關的配件上也希望能夠多多發展,能夠有更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