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冇錢食飯 有錢買車

中國14億人市場幅員廣大,「最壞」和「最好」的消息往往同時出現。例如一方面內地今年首兩個月個人所得稅額急跌15.9%,「斷崖式降薪」成為社交網絡No.1熱搜話題;但另一方面,首季汽車銷量達484萬輛,按年增加13%,小米(01810)新車更獲逾10萬人落訂搶購。由此看來,內地既有不少人失業和減薪,甚至「窮到冇飯開」,卻有很多人活得滋潤,輕鬆買新車。人民銀行昨日再放大招,把個人買車貸款上限放寬至100%,擬藉「零元出車」帶動經濟。

內地斷崖式降薪 經濟嚴冬

先講「斷崖式降薪」,話說國家財政部日前公布,今年首兩個月全國(不含港澳台)個人所得稅收入為326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15.9%。值得留意的是,有別於香港人「每年交一次稅」,內地個人所得稅採取預扣制度,意即公司每月出糧時已馬上扣起稅款,才把餘額交到打工仔手上。因此,財政部每月個人所得稅額與民眾收入高度掛鈎,亦被視為最「真實」的經濟冷暖指標之一。

據內地經濟學界分析,首兩個月個人所得稅「暴跌」主要關乎三大因素。首先是國務院去年8月份印發《關於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通知》,把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三類支出的抵稅限額分別提高1000元,這意味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部分打工仔今年的應繳稅額將略為減少。

其次,因經濟放緩,內地確有不少人失業和減薪,特別是金融行業被要求落實「共同富裕」、嚴限過高薪酬(有些從業員甚至須交還此前幾年部分工資),難免為個人所得稅帶來壓力。

最後,每年首兩個月也是農曆新年,企業按慣例發放績效獎金(又稱「花紅」),這部分收入也要繳稅。但在經濟低迷下,很多企業生意難做,未必有能力豪派花紅,自會拖累稅收。

小米上周四發布首款電動車SU7,開售數天已吸引逾十萬人落「大訂」,現在加上「零元出車」新政策,勢進一步刺激銷情。(中新社資料圖片)
小米上周四發布首款電動車SU7,開售數天已吸引逾十萬人落「大訂」,現在加上「零元出車」新政策,勢進一步刺激銷情。(中新社資料圖片)

無論如何,針對財政部個人所得稅額急跌這宗新聞,大批打工仔在脈脈、知乎、微信等社交網絡大吐苦水,坦言自己正是「斷崖式降薪」其中一員。例如有人原本每月底薪約5000元,年終通常可獲兩至三個月花紅,惟今年底薪被降至2500元,花紅更減到只得半個月。這些人通常會說,這樣的環境,能保住飯碗已算托賴,不敢太多怨氣,充其量上網訴訴苦而已。隨着愈來愈多人訴苦,「斷崖式降薪」很快成為各大平台No.1熱搜話題,未幾遭列為敏感詞封殺掉。

不過正如文首提到,內地市場浩大,「冰」與「火」往往並存。且看另一組數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初步統計,今年首季內地乘用車(私家車)銷量達484.1萬輛,按年增長13%;其中,新能源車佔175.8萬輛,漲幅更達34%。

車市現時有幾熾熱?只需看手機品牌小米上周發布第一款電動車SU7,定價介乎21.59萬至29.99萬元,短短幾日已獲逾10萬人「落大訂」搶購。此外,電動車巨擘比亞迪(01211)今年首季新能源車銷量錄得62.6萬輛,按年增長超過13%。

為何在經濟低迷下,新車仍如此暢銷?這一來因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30多年,不少人「家底」甚厚,即使近幾年經濟放緩,亦不致影響其生活水平。再者,中國市場這麼大,總有些產業和企業興旺,好似華為剛公布今年分紅771億元,約15萬持股員工平均每人可袋51.4萬元,用來買部新車也挺輕鬆。

面對樓市泡沫爆破,加上很多年輕人本着「我們是最後一代」,拒絕生育,意味他們有更大條件買輛車慰勞自己、享受人生。
面對樓市泡沫爆破,加上很多年輕人本着「我們是最後一代」,拒絕生育,意味他們有更大條件買輛車慰勞自己、享受人生。

此外,面對樓市泡沫爆破,加上很多年輕人本着「我們是最後一代」,拒絕生育,意味他們既無意買樓,又不生兒育女,似乎沒什麼重大支出,有更大條件買輛車慰勞自己、享受人生。

事實上,截至2023年,中國平均每千人擁有226輛車,儘管基於國情差異,不太可能追上美國的千人908輛,但相比起日本(661輛)、德國(628輛)、英國(600輛)、南韓(526輛)等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汽車市場潛力甚大。

貸款放寬 零元出車谷消費

人民銀行昨日印發《關於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把「自用傳統動力汽車」和「自用新能源汽車」的最高貸款比率,由原本的80%和85%改為「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即不再設限,變相讓貸款上限增至100%。該《通知》發布後未夠24小時,不少汽車中介商及4S店已推出「零首付購車」方案招徠,今趟新政料將進一步刺激新車銷情。

中國當局振興經濟、刺激消費,理應「補底」和「拔尖」並行,一方面要盡力保障基層老百姓飯碗,讓他們能負擔食、住等必要開支。另一方面,亦宜針對性催谷「有錢人」的非必要消費,皆因有助拉動上下游產業鏈。尤其在樓市爆煲、手機缺乏新意的情況下,更需要有新龍頭產業擔起「內外循環」大旗,汽車業現時被寄予厚望,有能力的消費者不妨考慮「買車救國」。